河婆炒茶属于不发酵的炒青炒干绿茶,与潮汕功夫茶常用的主流茶叶半发酵的乌龙茶相别甚远,也与同类的炒青绿茶如杭州的龙井茶和徽州的松萝茶都大有区别。
按炒青绿茶的制法,大体可分为杀青、揉捻、复炒、烘干四道工序,过程火工控制极严,成品以色泽翠绿鲜活为佳品。揭西炒茶受到乌龙茶的影响,用的虽是绿茶的做法,追求的却是乌龙茶的冲泡效果。因此复炒和烘干的温度和时间要远比龙井茶高而长,成茶色泽黄绿呈深灰,多数表面还带有一层因长时间高温“辉锅”干燥所产生的白粉。冲泡后茶汤黄褐明亮,十年以上陈茶的汤色更胜于岩茶或熟潽,滋味芳烈,回甘力强。
揭西炒茶一百多年前的境况跟现在差不多,因为不受恶意炒作的侵袭,同样只流行于特定的区域和群体。
由于炒制时用足重火,山茶的茶性由烈寒变为温厚,即使多喝也不伤胃。山民们还发现,如果将茶叶贮存为陈茶,陈放越久,茶叶色泽越加乌润,汤色越加浓厚,滋味也越加甘醇,还具消痰化瘀之功。
寒胃者也可饮用炒茶汤,由此客家、潮汕炒茶别名:温肚茶!
清光绪《揭阳县续》记载说:“茶山中土茶味微苦,炒熟性极温,土人呼为炒子茶。然唯山中人嗜,揭所饮啜皆建茶也。”按潮汕方言“子”字文白异读时的俗音即“仔”,所以“炒子茶”即为“炒仔茶”无疑。从这段记载我们还知道,炒仔茶一百多年前的境况跟现在差不多,同样只流行于特定的区域和群体。以建茶即武夷岩茶为代表的乌龙茶,才是潮汕功夫茶用茶的正道!除此之外,在清雍正《揭阳县志》中,又有“山中土茶味微苦”的记载,说明炒仔茶的历史极其悠久。
注:传统的人工制茶方式
在机器制茶时代的来临前,炒茶基本都通过人工来完成,走到今天,整个制茶过程除了采茶需要人工参与外,所有过程均可实现机器流水线操作。
机器代替了人力,村民将茶叶交给茶厂,只需要交一些手工费,便能喝上新茶。但在一些老人看来,虽然不如机器炒的好,但每年到了收成的时候,他们还是会自己动手炒一点新茶。
从鲜叶到干茶,全靠一双手控制,这是沿袭数百年的炒茶传统。伴随着机器的出现,茶叶生产走向了生产线,只是有一部分人,还是会选择自己炒茶,以此来回味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记忆。
“采茶讲究手巧、手快,特别是仙毫,对时间要求极紧,芽头长出来,外面刚刚冒出一片嫩叶,就必须飞快地掐下来,否则会影响茶叶形态与营养。”
茶叶采摘下来后,茶叶极易吸异味,造成二次污染,因此盛放茶叶的都是没有异味的竹篾筐。在竹篾筐中把茶叶薄薄一层摊开,叶上不能叠叶,将水汽晾干,便可下锅炒制。
手工炒茶用当天采摘的新鲜茶叶,色泽翠绿,叶质柔软,使用农村的传统土灶、大铁锅和木柴,大火使铁锅受热。用手掌感受铁锅的温度达到适宜,迅速倒入簸箕中选好的茶叶,一次放入5—8两鲜叶为宜,双手迅速翻炒,使茶叶均匀受热,水分大量蒸发,颜色变暗,有茶香飘出,是第一次杀青。
第二次做形,将杀青后的茶叶放入簸箕中摊凉,改用小火复炒,双手展平拍打,紧压茶叶,使茶叶固定成型。既要搓成卷曲型,又不能用力过猛以免揉烂。
第三步烘培至干,用铁锅的余热,翻炒后将茶叶摊平在锅中,茶叶散发出沁人的清香。最后,茶叶完全失去了水分,外形扁平挺直,色泽黄绿明亮,茶香清新,及时出锅并封存。
一锅鲜叶炒干平均用时30分钟,一次能制得100克左右干茶,2.5公斤鲜叶能制出0.5公斤干茶。手工炒茶既是技术活也是体力活,火候对炒茶至关重要,双手的力道和速度等,全凭个人经验,每道工序都不得有半点马虎,关系着茶叶的外形、颜色、滋味和汤色。
好茶还需要好“手功”。茶树生长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下,山高水清,云雾缭绕,生态环境优美。
采茶一定要起很早,顶着晨露采出的茶最好。如今,这种原生态的炒茶手艺传到了子辈,因为学艺艰辛、又是个体力活,现在年轻人都不愿意学这个,在孙辈出现了断层,很少有人再动手炒手工茶了。手工炒茶渐渐没有了用武之地,即将面临失传。